close

 

 

向來以報導文學與金門文史報導著稱的作家楊樹清,在涼爽的三月天來到胡思書店,要和大家分享從他開始接觸文學至今所收藏與經歷的一點一滴。

 

 

 

 

 開頭時楊樹清拿了一本看起來相當有歷史的剪貼簿出來,紙張泛黃蜷曲,每一頁看起來都有飽飽的故事在裡面。 楊樹清說,簿子裡所有的剪貼與蒐集都是由自身出發, 包括所有自己曾寫下的文章(例如中學時課堂上的作文作業或曾投稿登報的作品)、和自己在同個時代留下報導的文章,「從報紙中能看到屬於那個時代的文化記憶。」楊樹清拿起一張泛黃的報紙讀了報上的文章標題,一面和大家分享當年的記憶。

 

 

 

 這天楊樹清帶來他認為相當有故事性和重要性的藏書來胡思書店展示給大家看,「對我來說,”我的文學館”並不是單純的硬體資料,而是儲存於腦海中的記憶,包括與每位作家之間的互動和故事,那種為自己留下的情感與回憶的紀錄,是一種無懼無愧的純真」,楊樹清強調,這些收藏都是因為和當時的自己有所連結,才有辦法一點一滴的記錄下來,而這一個個的故事,也像是一種「超連結」,能夠跨越所有跳躍的思緒,將文學領域的愛好者一一連結。

 

 

 說到楊樹清開始接觸文學的起源,是因為戰爭。 楊樹清說,從小因為物質環境缺乏,幾乎沒有什麼錢可以買書,閱讀的來源,竟是從軍營的垃圾堆中撿到的漫畫、革命刊物、武俠小說等等,還有戰爭時中國大陸發射來的飛彈中夾帶的大量文宣、傳單。在缺乏閱讀的時代,不斷更新的關於奮鬥革命的傳單反而成為當時最寶貴的閱讀管道。

 

 而談到寫作,楊樹清說,一開始都會投稿學生專刊,寫了一段時間之後,便開始改投稿金門日報副刊,因為對於文學的熱愛,寫作初期經常投稿讀書心得,詩人余光中、作家小野到張愛玲的讀後感和書評都曾寫過。後期便開始將筆觸延伸到金門在地的文化與歷史,報導金門的在地特色與文史紀錄。其中他分享到在十六歲時曾寫了一篇和「反共」相關的報導,遭到政府關切,當時的他只是純粹想記錄他的見聞與感想,不過在戰爭的敏感時期,是相當危險的。所幸最後誤會化解了,也讓楊樹清發現自己的文章更被看見,不過同時這也讓楊樹清感受到戰地的可怕,那種不安與不自由的感覺。

 

 演講中有人問:「究竟什麼是報導文學?」楊樹清簡單地解釋,所謂的報導文學,作品中容許「文學的語言」,但寫作的內容皆為真實的事件,文學性和報導性必須兼具,都不能遺漏。也有人問到楊樹清之後的寫作計畫,他說之後將希望能沉潛一陣子,想要專心進行純粹的寫作。

 

 

最後提到收藏的部分,楊樹清拿了一本又一本的藏書,向大家介紹與分享他與當時作家發生的小故事。

 

 

(楊樹清說他收藏了每一本鄭愁予的簽名詩集)

 

報導是一種紀實,寫作是一種抒發,兩者的最終目的都是傳達。 運用以往的累積,焠鍊成文字,傳達自己的所見所得。楊樹清不藏私的將他的累積經過與寫作歷程與大家共勉,讓我們了解在分享資訊的果實之前,必定有一塊屬於自己的文學沃土,持續滋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hose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